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心动态»新闻报道»

课程思政嘉言汇(1):《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与行

作者: | 发布日期:2024-02-23

课程思政嘉言汇(1):《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与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孙红梅

一、课程概述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一门既古老又不断发展的课程;是医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只有掌握了正常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意义,才能更好的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才能正确的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才能客观准确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疾病。解剖学的学习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需要借助观察人体的标本和模型进行学习。目前用于制作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标本大都来源于社会人士的遗体捐献,医学界将用于医学研究和学习的遗体尊称为“大体老师”。因此解剖学不仅是学习医学各学科知识不可动摇的基石,也是青年学生认识生命价值、敬畏生命的启蒙课程,“筑牢基石、明晰医德”是每一位解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具体实践

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环境和内涵两个方面、线上和线下两个途径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践。深入挖掘解剖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创新课程思政新模式,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实践:(1)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2)关心学生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3)注重解剖学课程思政环境建设;(4)挖掘升华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5)重视学生亲身参与和情感共鸣;(6)打造线上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一)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

针对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刻透彻、对课程思政把握不够精准到位等问题,通过学校各部门联动、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教研室负责人、课程思政负责人及基层党支部书记密切配合,坚持与专业课程建设研讨同步、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坊平台和党组织的活动结合的方式,注重发挥个体能动性,使专业课老师既积极主动又反思创新的学习和研讨,使解剖学的教师认识到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重要性,掌握到了课程思政的方法,合力推进和整体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思政融合的能力,提高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image.png

(二)关心学生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学生是教师课程思政的对象。教师只有在专业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精心呵护学生,做到言传身教,才能使课程思政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坚持每次课前至少提前15分钟进解剖教学实验室,并利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主动跟同学交流、观察同学的言行,以拉近和学生的心里距离。还利用微信和同学保持联系、进行温馨提示,利用问卷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情况,真挚地关爱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注意学生的心身健康。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注重解剖学课程思政环境建设

image.png

结合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新校区解剖学实验室走廊墙壁上印有“珍爱生命献身医学—感恩敬畏责任”的醒目大字;挂上解剖学结构立体画和学生绘制的解剖学绘画作品等;在每个解剖学实验室内都挂有“解剖学誓词”的镜框,精心打造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育才环境。通过情境氛围设置和文化沉浸式体验,触动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解剖教研室坚持在实验室小班上课,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和实训密切、虚拟仿真交互,进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小班上课进行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余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解剖学的教学环境“情感味浓”“信息化强“沟通便捷”。

image.png

(四)挖掘升华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

针对解剖学课程特点,围绕敬畏生命和奉献、文化和专业自信、仁爱之心和责任、创新精神和科学作风、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方面系统组织老师梳理解剖学中各章节蕴含的思政素材139个,并进行凝练升华,通过列表形式呈现给解剖课教师、也制作了相关课程思政微视频,通过教学大纲、教案、教材及课堂教学等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为课程思政落实到实处奠定了坚实基础。

image.png

(五)重视学生亲身参与和情感共鸣

 利用第一次上课组织全体同学起立诵读“解剖学誓词”,第一次观看标本时默哀1分钟等形式教育学生,同时在课下组织学生参与遗体捐献“生命追思”“解剖学绘图大赛”等活动。通过参加“生命追思”等活动,同学们由衷感到了“大体老师”的伟大,也激发了学习动力,增加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绘图大赛激发了北中医学子的艺术灵感,将解剖学知识和中医理论交相辉映、展现人文和科学精神、中医自信及抒发家国情怀。通过布置学生课后查阅国内外遗体和器官捐献的情况及结合专业知识观看课程思政微视频等撰写感想和体会等,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心及奉献精神。

image.png


image.png

(六)打造线上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新媒体是青年学生喜爱的交流方式,在线下课堂融合课程思政的基础上,通过微信群等将与解剖学有关的具有意义的微视频、科研进展文章等及时发送给学生,使课程思政拓展到课堂外。在学校BB教学平台“解剖学网络课程”中创立解剖学课程思政板块“解剖学启迪与升华”。包含:“老师寄语”“活动掠影”“对无言良师的心里话”“解剖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医学中解剖学内容拾萃”,“学子笔下的解剖学”“医学纪念日中的前世与今朝”“学子感言”“解剖微思政”9个模块,以视频、微课、图片、文字等灵活生动的形式呈现,并利用平台的便捷交流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将学生亲自参加的课程思政内容也上传至BB平台,还设有学生留言空间,这些使学生感到更加亲切和自然。学生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登录学习解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浏览课程思政模块内容。线上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特色明显,浏览方便、灵活机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推进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为全方位“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开辟了新途径。

image.png

三、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我们发现学生和老师关系更融洽了,学生们学习解剖学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中医和学术探究的兴趣明显提高了。调查显示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投入、学习的收获及对教师的满意度都在提高;通过微信交流等形式可以看到学生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示认可,更重要的是也称赞老师对他们人格发展的正确引导,做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使解剖课有温度、有深度。从学生们的学习体会和解剖学绘图中可以看出其爱心和责任意识增强,在我校参加的六届全国医学生解剖学绘图大赛中曾获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3名,在全国的中医药院校中只有我校学生有此殊荣,初步达成了筑牢基石、提升能力及明晰医德的目标。

在教师方面,解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解剖学的青年教师在不同类别的教学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更高了。2020年孙红梅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盖聪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基于BB教学和数字化平台的基础医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获2021年度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牵头);孙红梅老师参与“变革•赋能•提质——高校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2021年度大学特等奖、北京市(22年度)二等奖;2021年王媛媛获中国解剖学会首届中医形态学“中博杯”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盖聪获三等奖;2021年度盖聪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交流暨第七届教学协作会议“精彩一课”教学展示特等奖;2022年度胡蝶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近年来有10人次的解剖学教师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2019年“人体解剖学”被评为北京市优质课程;2022年《正常人体解剖学》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人体解剖学育人团队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团队称号。

四、建设体会

课程思政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做到育人先育己、言传并身教,每位老师都要长期坚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课程思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应全方位、多视角及放长线;课程思政的建设是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形成合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久久为功,达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image.png

image.png

   孙红梅,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高校“人体解剖学”优秀育人团队、北京普通本科教育“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高校“正常人体解剖学”优质本科课程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解剖学名师工作坊、解剖学一流课程负责人。主讲《正常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学I》《神经解剖学》《头面部解剖学》等课程。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及“973”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主编本专科和研究生教材12部;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类三等奖、中华医学会优秀多媒体教材二等奖,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