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中心动态»新闻报道»

春雨润物,思政内生,教书育人 《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思政实践分享

作者: | 发布日期:2024-02-29

春雨润物,思政内生,教书育人

《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思政实践分享

针灸推拿学院  王荣国,周英奕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教育的首善学府,是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的先锋。《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尤其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骨干课程、桥梁课程和拓展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临床工作和学习交流非常重要。思政目标确定为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全面推进《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理念要先行,思政教育要上升到育人高度。《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授课时应将思政元素内生式的嵌入课堂,与专业课内容紧密联系,是接地气的、循序渐进、逐步培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在课程建设中,强调“知识融合、技能训练、思政贯穿”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重视“知识融合性、技能实操性、临床实用性、学习趣味性、理论科学性以及专业认同度”五性一度的结合,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引用、经典讲述、实操训练,实现教学过程中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一、课程思政要“思政”理念先行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大思政”教育理念,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的意识观念。只有教师通过反复的思政专题学习,积极探索创新各种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地、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切实提高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进而围绕“课程思政”开发精品课程,打造包含思政内容的精品教材,建设国家级一流金课。

二、优化顶层设计,深入挖掘中医骨伤课程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课程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专业认同、大医之德的“思政课程”要点,课程组可以邀请老专家指导,赴兄弟院校调研和观摩学习,优化和完善现有《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中构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实现教学过程中“技术知识传授”“实操训练”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挖掘“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的相互融合的元素。如讲授汉代名医华佗创立“五禽戏”以防病治病的“上医”境界,发明“麻沸散”以减轻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的痛苦,让学生认识到“大健康”理念的重要性和“医者仁心”的各方面体现。又如在将“骨擦音”作为骨折诊断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被影像学检查替代时,让学生体会到古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传统技术的挑战,激励学生“以人为本”,继承和发扬医学技术,培养创新精神。此外,课程中的正骨操作练习中,每位同学的站位和操作手法直接影响全局。引导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三、拓展中医骨伤课程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中医骨伤科学》的四项治疗原则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我们融合学生上下游课程,将古代知识和现代知识相融合,有效地融入课程内容中实现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最优化。如我们在讲述“地黄+鹿角霜”是治疗“骨枯”的核心药对时,一方面要将学生带回《神农本草经》的课堂中;另一方面要重温《方剂学》中的阳和汤,并从中医骨伤的角度剖析一次;还要融合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讲述地黄+鹿角霜药对是如何补充骨量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最后还要结合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告诫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预防骨质疏松出现。这些内容的融合加强学生对中医骨伤知识科学性的认同,树立专业信心,同时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科研思维的形成和“大健康”理念的养成。

四、创新中医骨伤课程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认知

在《中医骨伤科学》的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教辅资源平台、虚拟仿真平台、手机互动平台以及校内外临床实践基地等,打通时间、打破空间,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互动,三维立体的教学方法。

《中医骨伤科学》课程的总论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新模式教学,各论适合采用PBL教学模式。因此从2019年开始《中医骨伤科学》课程开展了翻转课堂联合PBL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多方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VR技术应用于中医骨伤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肢体解剖正常结构和病理改变形象理解和学习。学生们并可在设备的帮助下进行全景现实模拟操作,极大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效率。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在学生课前课后之中,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去体验真实的操作感,激励学生们好好利用大学阶段宝贵的时间,强化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分享,以颞颌关节脱位分别为例,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三会——会学、学会、会用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颞下颌关节脱位的诊断要点和双侧脱位口腔内复位方法;

熟悉: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脱位的病因病机和固定方法;

了解:历史沿革、其他复位方法和练功活动与预防调护。

2)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通过谚语和典型病例导入课程(PBL);

分析问题——根据关节的解剖特点分析脱位的病因病机;

回答问题——根据诊断框架,结合病例重点分解诊断要素;

解决问题——通过小视频和现场演示重点分解整复固定方法,并融入思政要素;

拓展问题——设置拓展和自学内容,提升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政育人)

医者精神:通过分析病因病机,还原脱位现场,细化治疗过程和几个贴心动作的展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医者精神。

文化自信、中医思维:葛洪记载的整复方法是历史上最早的方法,且沿用至今,体现文化自信;针对病因,通阳柔筋放松面部肌肉,体现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手法整复过程的配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

重点:建立颞下颌关节脱位的诊断与口内整复方法的诊疗思维和动手能力,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医者精神,重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

难点:学习手法整复操作时容易出现“看着会了,一动手就错”的普遍现象。针对这个难点,教学过程中包含操作原理解析、视频学习、实操演练和错误动作解析等多环节、多角度保障教学效果,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表达方式

课程导入,提出问题

1. 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笑得合不拢嘴”的认知情况,引入典型病例,提出问题。

2. 葛洪的《肘后方》是最早记载失欠颔车”复位方法的医籍。因此调查问卷海报背景是校园内葛洪像,以强化知识点和提升文化自信。

image.png

根据解剖特点明确脱位的病理核心,进而分析病因病机,分析问题

1. 通过解剖图片+动图展示,明确“掉下巴”的过程,生动形象地揭示脱位的病理核心。

image.png

2. 联系冬季骑电动车的感受,分析感受风寒后过度张口是导致脱位的重要病因病机。

3. 用牙开酒瓶导致下颌关节脱位,揭示杠杆作用是下颌关节脱位的另一重要病因。

image.png 

根据诊疗框架,明确诊断要点,回答问题

1. 分析典型病例的资料,结合脱位诊断框架,明确诊断要点。

image.png

 

2. 强化诊断框架在骨伤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达“授人以渔”和“会学”的教学目的。

整复方法

解决问题

1. 分解复位过程,包括复位前医生准备、复位前患者准备,明确医患合作的重要。

2. “通阳柔筋”的方法融入准备过程中,将“中医思维”具体化。

image.png

 

3. 医生准备中“少用一层纱布”包裹拇指和复位“前多停留2秒”等细节之处,体现医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是“医者精神”的具体化。

4. 通过复位小视频展示,将《肘后方》记载的经典复位方法重新演示,并归纳出“四步法”,凝练整复“心法”,充分体现“中医自信”。

image.png

 

5. 通过操作视频、错误分析、现场演示等环节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强化操作技能教学,确保学生“学会”“会用”。

小结与拓展

1. 总结诊断要点和整复四步法

2. 提出拓展问题,推荐相关资料,指导自学

 

课程思政特色

“春雨”式内生“课程思政元素”。分别从图片、视频、古医籍和技能操作过程中提炼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紧密结合。

思政元素内涵与价值导向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医者精神

1)下颌关节脱位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感受风寒后大开口讲话,提醒患者预防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未病先防)。

2)整复脱位前,医生准备中“少用一层纱布”包裹拇指和复位“前多停留2秒”等细节之处,体现医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

3)整复过程的“四步法”和提炼手法精髓“心法”,体现医者匠心。

文化自信、中医思维

1)将《肘后方》记载的经典复位方法重新演示,并归纳出“四步法”,凝练整复“心法”,充分体现“中医文化自信”。

2)复位前如何为患者放松面部软组织是保障手法成功的关键。将“通阳柔筋”的中医治疗原则具体化,是中医思维的充分展示。

医患合作、团队协作

操作演示和练习过程中,分析术者-患者-助手三者之间的配合,体现医患合作和医生之间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

上述思政元素的提炼完全取材于教学内容,并且“春雨润物细无声”式的与教学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